本帖最後由 st_Roy 於 4-8-2010 23:18 編輯
天主教,是基督宗教的主要宗派之一,中文又意译为公教或罗马公教,但是自明朝时就沿用的名称“天主教”,
已成为正式的中文代名词(因其很少使用“上帝”/“神”等词汇称呼所信仰的上主,而使用“天主”一词。
实际上在非中文语境中没有任何翻译的不同,只是在中文语境中的翻译区别)。在基督宗教的所有公教会之中,
罗马公教会(罗马天主教会)的会众最为庞大,全世界人数有11.3亿,占世界总人口16.99%,
因此“公教会”(天主教会)一词往往指的是“与罗马教宗共融的天主教会”,目前天主教会也是所有基督宗教的教会中最为庞大的教会。
1L 名称由来与历史
1.4 其他的天主教会
2 L教义教规
3 L修道会
4 L注释与参考文献
5 L外部链接
6 L参见
(摘自維基百科)
名称由来与历史 “公教会”的“公”原文起源自拉丁语的catholicus,意思是“普遍的”,翻译作中文“公”是取自“天下为公”的“公”,因为天主教徒认为只有天主教会才是“全世界的”、“一般的”、“大众的”教会。他们选择这个名字,是由于他们认为最初的教会是开放给全部的人,而不是特定的种族、阶级,或者特定宗派的。 “公教会”一词的出现早于现在的天主教会,在宗徒信经:“神圣的公教会(sanctam Ecclesiam catholicam)”,以及尼西亚信经里面一句:“我信唯一、至圣、至公、从宗徒传下来的教会(Et unam, sanctam, cathólicam et apostólicam Ecclésiam)”。 “公”的原文意思虽然平常,但是在基督教的发展史上却有许多教派与教会想要拥有这个头衔,到了最后,“公教会”一词在法理上已经由罗马天主教会所拥有,这就如同正教会的“正”,其字面意思虽也平常,但是后来仅由正教会所拥有。尽管如此,仍有不隶属于罗马天主教会的教会在名称上使用或是保有“公教会”(天主教会),比如古公教会、宽宏公教会。 罗马天主教会主条目:天主教会
五世纪古罗马东、西分裂以后,东罗马帝国奉君士坦丁堡牧首为正宗,并演变成日后的东正教;而保留在原首都罗马的教廷,则成为了分裂后西罗马帝国的正宗,是为“罗马天主教会”这名称的源由。 罗马天主教是源自耶稣基督的正宗。他们的论据来自玛窦福音第十六章18节,耶稣对圣伯多禄(基督新教翻译为彼得)说的这句话:“你是伯多禄(磐石),我要将我的教会建立在这磐石上。”;伯多禄于玛窦福音的名字,在巴勒斯坦的亚拉美语,是作“刻法”(Cepha),基督新教翻译为矶法,在亚拉美语正是“磐石”之意,因而他们相信圣伯多禄是罗马第一位主教,一直承袭至现在。而伯多禄的继承者们,就是被称为教宗的人,是全球天主教的最高领袖。 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范围曾经被称为教宗国,直到现在,教宗仍然是梵蒂冈的元首。 东方天主教会
东方天主教的初期传播和大航海时代有密切关联,最早在十六世纪就已开始。目前已知最初的远东教会在日本的长崎做据点,由葡萄牙耶稣会教士圣方济‧沙勿略带起。自是至德川幕府禁教之前,日本教会的信徒达一万余人,并曾兴起不少动乱。 马龙派天主教会
(Ecclesia Maronitarum),是基督教中属于东仪天主教会的一个分支,5世纪早期由叙利亚教士圣马龙创立。7世纪时正式形成教会,首任宗主教是若望·马龙。现今马龙派信徒全球大约有400万人,其中在黎巴嫩有约100万人,占该国人口约1/4。马龙派教会语言为古叙利亚语(en:Syriac language),实际生活中信徒多使用阿拉伯语。 今日马龙派的最高教会首脑为安提约基雅马龙派宗主教,由全世界的马龙派主教选出,居住于黎巴嫩贝鲁特北部的Bkirki。新任宗主教当选时必须要报告教宗,并获得其认可,以体现马龙派对天主教教会的归附。当安条克马龙派宗主教参加天主教教会活动时,他的地位相当于一位枢机。 其他的天主教会 
天主教徒占世界各国人口比例一览图
除了罗马天主教会外,在东欧有东仪天主教会(流行于乌克兰、白俄罗斯,在苏联时代曾被迫并入东正教会),在黎巴嫩有马龙派天主教会,在埃及有Coptic Catholic Church。它们与其他教会不同,承认教宗的地位,与天主教有共融的关系。 |